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 提倡信息化教学模式——林颖珍

作者:电教组  林颖珍

摘要:本文剖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倡导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重设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重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重定教师和学生角色、重建教学评价等。应试教育极大地制约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主导思想狭隘的教育模式,也是对教育无知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极端化发展正把我国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然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采取超强过度学习、题海强化训练的手段,内容局限在教学大纲内,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教育研究也变成了应考研究,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和升学率,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已。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以教学媒体的现代信息化为突破口,把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大要素置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新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互动的、开放的、学习形式多样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种种优点受到教育理论研究界的极力宣传,并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完善并系统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所起的作用与素质教育的特性要求有着较多的统一性。切实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可能以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突破口,淡化应试教育,迎接素质教育的春天。

一、重设教学目标

目标就是终极所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体规划了学校教学的实施,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理念、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的需求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取向。应试教育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师实施“上课赶鸭子、课堂填鸭子、评价考(烤)鸭子”的教学方法,仅是把大纲要求的知识原封不动转移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独立性、个性的独特性和行为的创造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知识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学习内容的类型,包括符号名称、单个事物和现象、概念、流程步骤、原理公式以及认知策略;其次是应用领域,用来描述教学目标中能力的类型,包括辨别、表象化、记忆、理解、运用和再发现等,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与培养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体现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因此,重设教学目标,回归素质教育的要求,向能力培养方向的拓展,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操作的对象。应试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忠于指定的统一教材和配套的辅导材料,并以教材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进度一致,是完全物化的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致以分数为标准,教学内容安排发生不正常的倾斜,如重视智育课程,轻视德育、体育等;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重视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使学生的德、才、能、个性和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由于应试教育在内容上僵化,缺乏灵活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又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教于学、于国家于社会无益。

固定僵化的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学和教者的特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其难度、范围、进度都可以因人而异,更具人性化,因此,学生具有更灵活的主动性。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推广运用,教与学的内容并不局限在教材,教师与学生均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全球信息资源,用最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突破了书本和教师是知识来源的限制,多方面地了解百家思想,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了思路,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摒弃应试教育中封闭的、静态的教学内容,采纳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的开放的、动态的、多源的教学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重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策略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考虑;教学方法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行为基础。应试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得不放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更不考虑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感受,把教放在第一位,策略上重视强记,方法上重视强化,学生变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要求学生记住现成的知识,忽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不形成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应试教育不强调、不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为了获得高分数,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反复讲授,配合高强度题海战术,而置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而不用,实际上许多学校大投入的多媒体及网络设施仅仅充当教学信息化标志,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点缀而已。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辅助学习软件,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了人——机互动的自主式教学,计算机软件部分替代教师的职能;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个别辅导式、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环境,实践表明,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协作模式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教学研究工作者开发了支持探究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工具型教学软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纳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实现素质教育的有了多种途径。

四、重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应试教育中其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实质上是英才教育和功名教育,如果信息技术仅仅是在一定得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媒体,至多是以屏幕代替了黑板、以键盘代替了粉笔、以课件代替了教案,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革命性变革,那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变化。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要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溶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和垄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督促者。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主要创造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组织学生的协作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真正成为了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人格主体,学生由被动依附教师学习变为独立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人,但学生仍然需要与教师有密切的交流配合,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淡化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角色演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构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双主体要素。

从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流的状况。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意识。

五、重建教学评价

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并找出主要原因。应试教育则从升学的目标出发,实行选拔性考试。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原则,对学生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优劣;对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标尺评价教学;对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着眼于认知结果,以一次定量的考试结果为标准的评价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唯分数取人的教学评价观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方法均以考试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实质性意义。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主体坚持师生共评的双主体观;评价对象坚持既评结果又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坚持人格和谐发展的整体综合评价,即评价尺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手段与主体经验相结合,精确化与合理化相结合;评价作用坚持鉴定、证明、诊断、教育、发展导向多功能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的应用为实现公正、合理的科学评价方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应试教育日渐狭隘化和功利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试教育极大地制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滞缓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不能否定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但是总体来说,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要从根本上纠正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改革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契机,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避两者之短。

友情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江西省教育厅    吉安市教育局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学学科网    中华资源库
   江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    江西教师教育网    泰和二中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备案图标.png赣公网安备 36082602000103号

分享网站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贴吧